雲水 《肛裂治療的體驗與反思》一文及其續篇在雲水網站登載以來,我不時收到讀者來信,當中有不少肛裂患者問及是否一定要做手術才能痊癒,以及想知道我現在的康復情況。今年年中我已完全康復,我很樂意進一步分享我的體驗與反思,給同病者參考。我一直想寫一篇「完結篇」,只是這大半年來我全情投入心靈輔導的工作中,不易抽出時間,趁輔導工作暫停一週,我決定要完成這件未竟之事。 我從二零一一年七月開始患肛裂,直至二零一五年年中才完全康復,前後經過大約四年時間,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看專科醫生和用藥治療 這個階段即我患肛裂的頭半年,也就是我一直看專科醫生和用藥治療的階段。我的醫生主張用藥物治療,配合多吃纖維素食物和多喝水,而不主張做手術,因做手術總有大便失禁的風險。可是,即使我每天四次用不帶針嘴的針筒把硝酸甘油軟膏注入肛門內,有時更加入麻醉藥,也不能紓緩痛楚。每天我除了忍受排便時有如碎玻璃經過肛門裂口的灼痛外,還要忍受接續而來差不多長達十小時的內括約肌痙攣疼痛。肛裂的痛楚具週期性,不同於其他肛腸疾病如痔瘡、肛周膿腫的疼痛,這是肛裂的主要症狀。然而,與其他肛腸疾病比較,它的痛楚最為難受。 即使面對這種痛楚,我和很多肛裂患者一樣,也不想冒做手術可能導致失禁的風險。然而,雖不願做手術,但又未找到其他有效的治療方法,這時患者的心情是非常憂慮的,對此我有深刻的體驗,有不少讀者來信也表達了這種心情。 其中一位讀者來信說:「我因為生了小孩,產後一星期多都有排便困難,因此得了肛裂。最初以為是痔瘡,過了半年,因為疼痛難當,看醫生才知得了此症。醫生給我的回答是只有動手術才可徹底治癒,但我很怕動手術,只好以止痛藥配以醫生建議的低纖維飲食方法來治理,希望肛裂可以自癒,但一直未有好轉,心情實在很差,感覺此症是否真的必須動手術才可永遠根治?」 另一位讀者來信說:「兩個月前,我因為婦科問題而做手術,出院後因怕傷口痛而形成便秘,最後導致肛裂。這兩月個來,每天上廁所成了我的惡夢,我想過做手術,但又怕可能導致失禁。每天肛裂的狀況時好時壞,我時常問上天:肛裂會不會一輩子就是這樣?那怎麼辦呢?每天的心情真是遭透了,於是我上網搜尋到您的網站,看了您的文章後,心情好多了。」
第二階段:自然療法和調整思緒 看專科醫生和用藥治療半年後,病情沒有好轉,而每次看醫生的醫藥費又相當昂貴,我決定改為自己調理。這個階段為期大約三年,其中包括三個重點:一、調節飲食;二、溫水坐浴;三、調整思緒。 保持大便柔軟暢通,是治療肛裂的基礎。為使大便柔軟暢通,需要調節飲食。我在文章中提到,患肛裂的頭半年,我一直弄不好大便,主要是糞便比較粗糙,不夠柔軟,排便時往往要使一點勁,結果每天都壓迫裂口,難以癒合。後來聽了一位學生的話,才領悟到原因不是我吃纖維素食物不夠,而是太多,因為我本來已是全素食者。纖維素食物不能消化,吃太多不僅大便粗糙,而且大便的量亦多。我聽太太建議,午餐加入一點肉食,大便的情況就立刻改善。 有讀者看了這篇文章,給我來信說:「我的一位朋友也有肛裂,她患上此病已有幾個月。由於宗教信仰的緣故,她是一個全素者,您關於使大便柔軟的分享對她非常有啟發。她現在開始減少食用粗糧,增加食油,但她不想吃葷,所以想向您請教:吃葷是不是對軟化大便特別重要?」 我認為吃葷(肉類食物)不是必須的,因為重點不在於吃葷,而在於減少纖維素食物,只要選取含適量纖維素的食物,不致太多而做成大便粗糙和量多便可。我在午餐加一點鴨肉,只可視為減少纖維素食物的其中一種做法,希望那篇文章不會給全素食的患者帶來困惑。 除了調節飲食,我每天還進行三或四次溫水坐浴,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裂口癒合,以及放鬆內括約肌,減輕疼痛。根據我的體驗,溫水坐浴對治療肛裂肯定有幫助,只要做法適當,總或多或少可以收到效用。 有讀者來信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想請教:坐浴的溫水沒多久就冷了,那麼可否直接用蓮蓬頭恆溫的水來沖肛門呢?」我認為用蓮蓬頭恆溫的水來沖肛門部位,難以收到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內括約肌的效果。其實坐浴的時間不用太長,五分鐘至十分鐘就夠了,我個人每次只坐浴五分鐘,我覺得五分鐘已能起促進血液循環和放鬆內括約肌的作用,時間加長並沒有增加效果。 我坐浴一百天後,肛裂痛楚已減少很多,坐浴到了五百天,肛裂可說好了八成,但始終未能完全康復,我開始體會到餘下的兩成之所以未能康復,其實跟心靈因素有關,也就是說,肛裂到了這個地步,基本上已變成一種心靈上的「病」。 我覺得這個體會是很重要的,雖然心靈上的「病」不容易治好,但對於我們這些長期肛裂患者來說,至少有了一個努力的方向,就是學習調整自己的思緒,去除對肛裂的緊張、憂慮和負面的想法,不再干擾身體自癒功能的運作,讓肛裂得以完全康復。 有讀者來信說:「感謝您的分享,我想我應該要調整自己的心念和情緒,雖然現在每天早上上廁所時,都要經歷恐懼的情緒,但這一個月隨著疼痛越來越少,恐懼也跟著減輕,不過還不是能全部放下,我將試著調整自己的思緒,轉移注意力,別在牽掛著肛裂,希望很快能帶來好消息,與您分享。」
第三階段:忘了肛裂和自我療癒 這個階段為期大約半年,我的肛裂在不知不覺中完全康復。自從我體會到肛裂未能完全康復,原因跟心靈因素有關,它基本上己變成一種心靈上的「病」,我就開始在心靈方面下功夫。 在《肛裂治療的體驗與反思》一文中,我寫著:「先前為我診治的醫生強調叫我放鬆,他甚至說藥膏只有輔助作用,若你能夠放鬆,即使不用藥,也可以痊癒。」在續篇中,我寫著:「我發覺,只要我忘了肛裂,不再掛慮,它反而會好轉,或者只要我懷著肛裂會好轉的信念和心情,它也會好轉。可是,如果我懷著肛裂無法好轉的信念,生起緊張和憂慮等情緒,也就是經常處於一種『緊』的狀態中,那麼肛裂就難以完全康復。」 我在道理上知道需要「放鬆」、「忘了肛裂」、「懷著肛裂會好轉的信念和心情」,但在實踐上卻不易做到。直到今年三月,我為一個機構帶領一個輔導小組,組員是精神病者或情緒病者,對我來說,這是一項頗大的挑戰,過去我雖然有輔導精神病者或情緒病者的經驗,但都屬於個別輔導,這樣的小組輔導還是第一次。從今年初開始,我已為帶領輔導小組作準備,到正式開始後,我更全情投入輔導工作中,每週的帶組前預備、正式帶組、帶組後寫詳細的摘要、個別組員研究以及閱讀有關書籍等事項,填滿了我的生活時間表,我平日關注的都是輔導小組及組員的問題,我好像忘記了自己。如是過了幾個月,有一天我驚訝地發現自己的肛裂完全康復了! 怎樣解釋我的肛裂完全康復這件事情呢?我的理解是這樣的:對於肛裂這類裂口或創傷,人體本身具有自我癒合的能力,我們之所以久久未能完全康復,原因是負面信念及有關情緒干擾了這種功能。就我個人的體驗來說,我在肛裂最嚴重之時,我差不多時時刻刻都想著肛裂,以致整個人尤其是肛裂部位經常都處於一種「緊」的狀態中,而這種狀態不利於傷口的癒合。至於為何這種「緊」的狀態對肛裂不利,當中的道理或機制是怎樣的,我不太清楚知道,可能是這種狀態不利於肛裂位置的血液循環,因而妨礙傷口癒合。有研究者指出,緊張會導致內括約肌內的神經遞質增加,從而加強內括約肌的痙攣,這樣也會妨礙血液循環。 從新時代某些學說例如賽斯思想來說,有所謂「信念創造實相」,即是我們懷著某些信念,這些信念會帶動相關的情緒、想像和「活動」,以致信念慢慢會轉化為我們的經驗。當肛裂患者想著肛裂時,不管自覺與否,其內心懷著的多是「我一輩子都是這樣」、「肛裂難以完全康復」、「肛裂會反覆發作」等信念,根據「信念創造實相」的說法,這就是患者自己一直在「創造」肛裂不能痊癒的經驗。以上所述,好像有點不易接受,但人的心理影響生理,已是很多人都有過的經驗,安慰劑效應或反安慰劑效應也指出「相信」或「預期」會令病情改善或惡化。 這樣看來,只要我們懷著肛裂定會好轉的信念,應有助於肛裂的痊癒,但據我的體驗,當肛裂患者對自己說「肛裂定會痊癒」、「裂口很快癒合」這些話時,其內心往往並非真的持有這些信念,甚至剛好相反,在心底裡相信的卻是「肛裂不會康復」、「傷口難以癒合」,所以要肛裂患者在痛苦當中真的持有正面的信念,實在並不容易。就我的經驗來說,我並非對肛裂持有正面的信念,而只是不再持有負面的想法,即是不再以負面的信念來干擾人體本有的自癒功能。在我全情投入輔導的工作當中,我忘了自己,忘了肛裂,肛裂就康復了。 在我患肛裂很嚴重之時,有一次經驗令我印象深刻,就是我參與探訪僧侶及服務工作,到大嶼山協助年老僧侶清除雜草枯木。當時我猶疑應否參加,最後決定參與,大半天過去了,我全情投入義務工作中,我本以為這樣的勞動可能會對肛裂不利,但翌日早上大便時卻發覺痛楚反而減輕,我當時只感到奇怪,不明所以,現在想到的可能是經過大半天忘了肛裂,即不再干擾人體自癒功能的運作,肛裂就好了一點。如果連續幾天甚至幾個月不加干擾,肛裂就會完全康復。 我發覺久久未能完全康復的肛裂患者,大多數跟我一樣,都屬於性格較緊張的人。如果我們能夠放鬆,當然有利於肛裂的癒合,但要改變這種性格並非朝夕之事。我學會接受這種性格,即不再認為它不好,也不試圖改變它,只是對它保持覺察。據我的經驗,即使性格緊張的人,肛裂也可以完全康復,只要我們找到讓自己全情投入或專心致志的事情,即不再想著肛裂的事,以致干擾人體自癒功能的運作。 我曾是一名肛裂患者,現已完全康復,總結我的療癒經驗,有四個重點:調節飲食、溫水坐浴、調整思緒、忘了肛裂。我相信肛裂療癒之路不止一條,我的經驗只供各位參考。但願所有肛裂患者早日康復。 (2015年12月16日) ※請看: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