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治療的體驗與反思

雲水

自去年七月起,我一直有肛裂問題,持續了大半年,現正慢慢康復。由於我深知此病之苦,因此很想寫下一些個人的體驗與反思,為同病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治療肛裂的基礎:保持大便柔軟暢通

肛裂是肛門對上的管壁有裂口,每天排便由於糞便刺激裂口,會帶來灼痛,這種灼痛通常過幾分鐘或十多分鐘就會消失,而最難受的其實是接續而來的內括約肌痙攣,由痙攣引起的疼痛會持續數小時以至十多小時,直到內括約肌因疲倦而放鬆,疼痛才會緩解。可是,到了明天,又重複這個過程。也就是說,裂口因內括約肌痙攣而難以癒合,而糞便刺激裂口又會引起內括約肌痙攣,如是者惡性循環。

為我診治的醫生所用的方法是外部用藥,即用不帶針嘴的針筒吸入硝酸甘油軟膏,一日四次注入肛門,作用是幫助內括約肌放鬆。但對我來說,若內括約肌痙攣,則一樣痙攣;若疼痛,即使加上麻醉止痛藥一起注入肛門,則一樣疼痛。治療肛裂,還可以用手術切斷部分內括約肌,使其鬆弛以幫助裂口癒合,但這樣會做成內括約肌永久損傷,且有大便失禁風險。我的醫生不主張用手術治療。

醫治了半年後,我改為自己調理。我認為整個治療的基礎在於「大便」,即是要使糞便柔軟暢通,柔軟則不會壓迫裂口,暢通則不用使勁,這樣可減少對裂口造成傷害,以及減輕排便時的痛楚,或可避免進一步引起內括約肌痙攣,有利中斷惡性循環,讓裂口有機會癒合。可是這半年多以來,我一直弄不好大便,醫生叫我多吃纖維素食物和多喝水,我一向吃全素,纖維素食物本已很多,水也喝多了,但大便依然粗糙,不夠柔軟,每天都壓迫裂口,且時常要使一點勁,結果裂口難以癒合。直至今年春節期間,有一位學生到舍下拜年,她根據自己腸道異常敏感的經驗,告訴我不要吃太多纖維素食物,這才使我恍然大悟,我不是吃纖維素食物不夠,而是吃得太多!纖維素不能消化,吃太多反使大便粗糙。我太太提議我每天於午餐加吃一點肉,我因應自己屬陰虛火旺的體質而選擇鴨肉,吃了之後,大便立刻軟化了。我想,這與我以往的食物含脂肪太少亦有關係。

其實即使於午餐中加了一些鴨肉,我的食物仍以素食為主,對我來說,不會出現纖維素不夠的問題,但對一般非素食者而言,多吃纖維素食物是有需要的。這一點,不可一概而論。我體會到食物的種類與大便的素質有密切的關係,在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加了一些鴨肉,抽起另一些纖維素食物,大便就不同了。我把每天的飲食和大便的情況紀錄下來,留意兩者的關係,並不斷調節飲食,以保持大便柔軟暢通。現在我的飲食除了鴨肉外,還包括冬瓜、白菜、蕃薯、蕃茄、豌豆、飯豇豆、白飯、香蕉、蘋果、橙、奇異果、蜂蜜、黑芝麻、「美達施」纖維粉,以及每天大約二千毫升水。不過,這並非一成不變的,隨著體質的轉變,飲食也要改變。我希望稍後可以轉回全素食。

保持大便柔軟暢通,雖不能直接促使裂口癒合,但卻是裂口癒合的基礎。若大便堅實秘結,排便時要拼命使勁,裂口每天都受到創傷,則難以癒合。肛裂患者必須弄好大便,並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例如:每天清晨喝大杯開水,刺激胃腸蠕動以產生便意;如廁時間最好約一分鐘,最長也不超過三分鐘;若蹲了片刻,仍未能排便,千萬不要使勁,不妨暫時起身;排便一結束,不要待著看書看報,要立刻離開。保持大便柔軟暢通是治癒肛裂的基礎,打好基礎,肛裂就較易痊癒。

 

二、肛裂的自然療法:溫水坐浴

最近我太太的姊姊跟一位親戚談起我的肛裂,原來那位親戚在加拿大生活時亦曾患肛裂,據她說,為她診治的醫生在這方面是很富經驗的,那位醫生除了教她吃蕃薯、玉米、 All Bran 穀類食物以保持大便柔軟暢通外,還教她溫水坐浴。不過,她後來還是要加上手術治療,她的醫生說大約二十人中有一人需要手術配合,而她剛好就是此人。

我早前上網搜尋治療肛裂的資料,已經知道溫水坐浴這種方法,並嘗試過幾次,但我覺得坐浴後反而更加疼痛,於是沒有繼續。聽了我太太的姊姊轉述那位親戚所用的坐浴方法後,我決定再嘗試一下。有關方法是:水要熱一些,而且要夠深,坐浴十五分鐘,要加鹽,鹽的濃度相當於血濃度,坐完後不要即刻站立或坐下,先要躺臥一會兒。其中有些要點,網上的資料沒有提及。

我盡量依法嘗試,但鹽的濃度就不知如何量度,只隨便加了一些,後來沒有加了,因為我覺得加鹽只具消炎作用,對治療肛裂有幫助的是溫水。為了計時,我拿了時鐘入浴室,我發覺初時坐浴很舒服,但時間一過了十分鐘,就開始疼痛,我明白先前坐浴後感到更加疼痛,原因很可能是時間過長,於是我把時間限定為五六分鐘。坐浴的水除了夠熱,還要夠深,至少浸過半個臀部,我覺得那是需要的,否則效用不大。坐浴時宜把重心時而傾向臀部左邊,時而傾向右邊,讓肛門部位被溫水浸泡,避免使其完全緊貼盆底。若男性恐怕溫水會損害睪丸的生精功能,坐浴時可用手托起陰囊。至於坐完後先要躺臥一會兒,我的理解是溫水使肛門直腸部位的血管膨脹,為免血液積聚該處,躺臥片刻有助血液回流。

我每天早午晚進行三次溫水坐浴。十天後,我發覺早上排便時痛楚減輕了一些,接著由痙攣引起的疼痛時間也縮短了一些,本來要到傍晚六七點鐘才紓緩,提早到下午兩三點鐘就緩解了。二十天後,早上排便時痛楚又再減輕一些,接著因痙攣而起的疼痛亦沒那麼重,只隱隱覺得不舒服。

照一般說法,溫水坐浴不僅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裂口癒合,而且能放鬆內括約肌,減輕疼痛。不過,據我的經驗,當內括約肌因痙攣而引起疼痛時,即使進行溫水坐浴,也依然疼痛,也就是沒有即時效用,但整體的疼痛時間卻縮短了,而且疼痛亦逐漸減輕,是否也可以說是溫水坐浴所起的作用呢?到底其中的道理是怎麼樣的?我就不知道了。

有些學者認為肛裂是一種「缺血性創傷」,即痙攣導致肛管皮層血液流通不暢,裂口因缺血而難以癒合,就此而言,溫水坐浴應具針對性,因為溫水可促使肛裂部位的血液流通,從而有助裂口癒合。除了上述理論推斷外,根據我早上排便時痛楚逐漸減輕的感覺,我覺得溫水坐浴對裂口癒合確有幫助。

以我的體驗來說,溫水坐浴的效果並非快速可見,初時要過了十天八天,才見到一些效果,接著的進展亦緩慢,往往要相隔五六天,才感覺到有改善,期間也可能因大便使了一點勁等不利因素而有些反覆,但只要堅持下去,則總會趨向好轉,我認為溫水坐浴是一種治療肛裂的有效療法。

 

三、肛裂的心理調節:分辨疼痛與苦惱

肛裂是一種痛苦較重的病症。痛楚隨著便意開始,糞便經過裂口,產生短暫「便痛」,排便後稍歇,接著引發肛門內括約肌痙攣,再產生長時間的疼痛。這種疼痛發自肛門部位,往往令人坐立不安。

這大半年以來,我體驗到這種痛苦,尤其前半年一直弄不好大便,以及未找到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更感困擾和辛苦。先前為我診治的醫生強調叫我放鬆,他甚至說藥膏只有輔助作用,若你能夠放鬆,即使不用藥,也可以痊癒。我同意放鬆的重要性,但當內括約肌痙攣和疼痛時,就不易放鬆。

我一直學習如何在痙攣和疼痛中放鬆。我想起在《生死習題》一書中提到「疼痛」與「受苦」的分別,結合我的具體情況,使我有所體會和領悟。我發覺我之所以感到困擾和辛苦,原因固然有部分來自肛裂的疼痛本身,但亦有部分來自我對疼痛本身所生起的苦惱或情緒反應,例如緊張和憂慮,而後者其實是我自己製造出來的。若我不再製造這些苦惱,單單餘下疼痛本身,也就是不再進一步受苦,困擾和辛苦就可以減輕。我領悟到這一點後,每當我感到困擾和辛苦時,我就問自己:那是來自疼痛本身還是來自對疼痛所起的苦惱?一旦我覺察到來自苦惱,覺察本身就有助於把它消除。其實,肛裂的疼痛本身已不好受了,不要在疼痛之上再添加苦惱。

有研究者指出,緊張情緒會導致內括約肌內的神經遞質增加,從而加強內括約肌的痙攣狀態。先前為我診治的醫生強調要放鬆,對於我這類較易緊張和憂慮的人來說,確實有指導意義。不過,若我們始終難以放鬆,總是強調放鬆是沒用的,反而要接受或容許自己難以放鬆,即不用緊張自己的緊張,憂慮自己的憂慮,也就是不要進一步給自己添加壓力,畢竟治療肛裂所憑藉的,主要是保持大便柔軟暢通和溫水坐浴。

 

四、一些個人的宗教體會

前陣子,我發現太太每天都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我不知道她由何時開始誦讀,於春節前有一位學生送了一本小經書給我,他說是他父親助印的書籍,其中一篇正是《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其實這篇經文是我最早接觸的佛教經文,那時我正讀高中,偶然途經一間素食店,在門外取了一本結緣書,在此以前我從沒接觸過佛經,回家一讀,雖然有些字詞不懂,但大致也明白經文說什麼,再加上後來有一次我聽觀世音菩薩聖號而湧現的美妙經驗,這眾多的因緣加起來,就促成我現在每天都誦讀《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我以前很少求諸佛菩薩幫助自己解決困難,但今次被肛裂折磨了幾個月後,我不禁請求觀世音菩薩慈悲憐憫。《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會以不同的應化身去幫助求助者,那位學生提醒我不要吃太多纖維素食物,我太太的姊姊提到那位曾患肛裂的親戚,從而再喚醒我進行溫水坐浴,對我而言,這些都是關鍵性的提醒和喚醒,就我的感覺來說,她們就是觀世音菩薩了!

此外,鴨子以牠們的肉來幫助我治病,我非常感恩,每天清晨我除了向諸佛菩薩問訊外,還另外稱念十聲「南無阿彌陀佛」,並說「願以此功德,回向天下鴨子,阿彌陀佛。」

還有一些對佛教因果的個人體會,以及對世上病苦者有更多的同情,都是我從今次患肛裂中得到的。肛裂雖苦,但有所得。

(2012年3月19日)

※請看:

肛裂治療的體驗與反思(續篇)

肛裂治療的體驗與反思(完結篇)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