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我們出生和長大的環境,對我們以後的人生往往影響深遠,而影響最大的通常是父母或相當於父母的人。

有利的成長環境一般具備以下特點:(1)父母能給孩子溫情暖意,孩子內心感到安全和自由,能夠擁有和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放心向父母撒嬌並能得到滿足,知道父母不會因此而不接受自己;(2)父母能給孩子鼓勵和善意的指導,在激勵和幫助孩子發揮潛能及實現自我的同時,也能教給孩子行為規範,即為孩子的早期生命提供一個穩定的框架,儘管孩子日後會拋棄這個框架;(3)父母和孩子在意願及意志上能進行健康的摩擦,一切順應孩子的父母,孩子不但接觸不到父母的真實情感,而且在溫室培育的花朵經不起外面的風雨。

然而,據我個人及所認識的人的經驗,發覺有不少人在生命早期所經歷的都是不利的環境,也許我們的人生功課很早就在原生家庭中展開。扼要而言,父母本身也受心靈困擾之苦,雖然能夠養育孩子,但未能有心靈成長的表現。以下是在成長環境中常見的幾個不利因素:

(1)過度謹慎和擔心:父母對世界表現出過分謹慎的態度,自然就會過分關注孩子的潛在危險,而父母在孩子面前愈表現出憂慮和愈強調小心,孩子也愈覺得世界充滿危險,以致日後過度考慮安全問題,限制了自己的嘗試和活動,以及經常有過多的擔心。

(2)過度要求和挑剔:父母對孩子要求過度嚴格甚至完美,以致孩子經常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和不被接受,並努力贏得父母的讚許。長大後,很可能凡事追求完美,對自己要求十分嚴苛,以及對別人吹毛求疵。此外,為了取悅別人和贏得讚美,往往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感情和想法。

(3)過度管制和操控:父母對孩子有過多的限制和干預,以致孩子慢慢習得不表露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並做成容易緊張焦慮的性格。長大後,也好像沒有表達真實自我的能力,這種長期壓抑也會導致日後的情緒消極沮喪,以及欠缺生命力。

在不利的環境中長大,我們的心靈難免會出現問題,清楚知道有關的來龍去脈是好的,但不要把重點放在怨恨父母上,而要放在療癒自己的心靈上。如果對父母有怨恨,別叫自己不怨恨,也不要以寬恕、孝順這些道德觀念來要求自己,這是沒有用的,只會做成壓抑,怨恨不會真的消除,怨恨就怨恨,這是人之常情,也不用特別處理。隨著我們的心靈逐漸療癒,心靈會自動調整和處理有關問題。

(2021年1月13日)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