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的象徵──我體會的輔導精髓 一個案主後來對我說:「初時找你,我正處於極端焦慮、極端抑鬱的狀態。」交談了一段日子後,他沒有再看精神科醫生。他的抑鬱消退了,但焦慮仍在,而在焦慮的背後,其實有更深沉的孤獨感、脆弱感和無意義感的問題。 我覺得跟他交談是一種愉快的體驗,因為他有很好的存在感悟力,而他跟我交談感到很舒服,他說很少遇到能夠跟他談這些存在問題的人。 經過三年又四個月,共108次輔導,即216小時,輔導摘要約14萬字,輔導可以結束了。他說遲些再見,不是輔導,而是開展另一種心靈對話。 最後一次輔導,他提到一個象徵,他說見到我會想起單車。我鼓勵他開拓興趣的領域,多做自己想做的事。單車是他購買的第一件東西,接著還做了很多事。他說騎在單車上,有一種舒暢的感受,這是一個愉快的過程,可以令自己的生活好過一些。 我覺得這個象徵很有趣,而且有更深層的意義:他見到我會想起單車,他騎在單車上感到舒暢。他每次見我,其實不僅見到我,還從我的態度中,見到一個被接受的他自己,這樣就會感到如騎單車般舒暢。 他一次又一次見到一個被接受的自己,慢慢也會接受他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變化就發生了,這就是我和他在輔導中取得的成果。 「接受性」是我在輔導中體會到的精髓,但這並非在接受這個觀念上,即不是在認知層面知道接受性很重要,而是在實際互動的過程中,我接受案主,從而幫助案主接受自己,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與協助,它比任何認知上的觀念更為重要,這才是輔導的精髓。 我依據他以前傳給我的單車照片,畫了一幅畫,名為「單車的象徵」。我覺得這幅畫多少能夠表達他在焦慮背後的存在問題。 (2020年9月23日)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