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念重不等於有自我 我發覺精神病者、情緒病者或有嚴重心靈困擾的人,全都欠缺完整的自我──有的殘缺、有的鬆散、有的虛弱…… 幼兒到了兩歲左右,就開始出現自我意識,他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跟父母不同的個體。從那時起,直到老死,這個自我都在演變和形成當中。 我們之所以未能朝本來能夠形成的完整自我發展,我覺得最窒礙的因素,多是在生命的早期,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我們不得不過一種並非心甘情願的生活。這樣,我們的自我會被嚴重壓制、殘害或扭曲,以致難以好好發展。如果不加處理和重建,我們就只有一直帶著一個不完整的自我過活,當然會感到很辛苦。 我曾有一個個案,案主的自我很鬆散和虛弱,有時在人面前好像迷失了自我,而她的我念也重。她提出一個我以前沒想過的問題:「我念重的人,不正是有自我嗎?為何我會又我念重又沒有自我呢?」 我的回答是:正因為你沒有完整的自我,所以我念重。有完整自我的人,不會時常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我念反而不會很重。自我不完整的人,會時常想著自己、想著別人怎樣看自己、很在意自己……所以我念重。 我有另一個個案,他說在別人面前,很難呈現真實的自我,也就是不知做了一個怎樣的自己,所以他寧願在眾人面前隱藏自己,不想有人望著自己,但這裡有一個矛盾,因為他又想得到別人稱讚,別人一旦稱讚自己,自然就會留意他。不過衡量之後,他寧願沒有人稱讚。 想得到別人稱讚,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問題,但為了得到別人稱讚而犧牲自我,這就是我念重的一種表現。他為了保存自我,放棄順從我念,即是對他來說,有自我更為重要。這亦可見有自我與我念重是不同的。 我認為心靈的療癒與成長,可說是一個重建自我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重新發現自我以及整合自我的過程。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