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真誠的一些體驗

有一位我輔導了一段日子的案主,有一次他談到對我的觀感,他說了幾點,其中一點有一句話,給我的印像很深刻,這句話是「你就是你說出來的這樣」。

我覺得輔導要能收到效果,輔導者必須是真誠的,即是內外合一的,也就是「他就是他說出來的這樣」。在輔導關係中,輔導者愈能夠真誠,就愈能夠帶動案主也愈來愈真誠,而案主在人格上出現變化的可能性就愈高。

真誠有兩個層面。一般所說的真誠,是指一個人能夠如實地把內心的感覺或體驗表達出來。然而,人天生有一種可以自由揮灑語言文字的能力,即使內心有某種感覺或體驗,說出來的話或寫出來的文字也可以跟感覺或體驗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這在年幼的小孩身上也可以見到,人可以很輕易就不誠實。

以上所說的是表達上的真誠。真誠還有一個更深的層面──覺察上的真誠,那是指當一個人的感覺或體驗跟自己所持的信念、立場或看法有所抵觸時,這些感覺或體驗可能會被壓抑到潛意識裡去,以致他意識不到它們。即使他能夠實地把自己意識到的感覺或體驗表達出來,從這個層面來說,他也未能做到真誠和內外合一。即是說,當他以為自己很真誠時,他依然是不真實的。

心理學家羅哲斯認為,沒有人能夠百分百做到表達上和覺察上的真誠。我覺得較難做到的是第二個層面的真誠,但只要我們愈能夠不害怕面對種種感覺或體驗的複雜性,以及愈能夠對一切感覺或體驗開放,我們就愈能夠做到真誠和內外合一。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