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中的「療癒定律」?

在輔導中,由「極端焦慮、極端抑鬱」(案主事後回顧)到達成療癒目標,我覺得過程既奇妙亦複雜。最近,我與這樣的一位案主探討當中的療癒因子。

案主指出,我們不能說做了ABCD這幾個步驟,就一定得到療癒。「做了ABCD」與「得到療癒」兩者,不能用「因為…所以」連接起來。療癒的發生,不是這樣依據步驟而達致的。

我認為在輔導中的療癒,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就我初步的體會,情況似乎是這樣的:對甲君來說,主要的療癒因子是ABCDE…;對乙君來說,主要的療癒因子是BCDEF…;對丙君來說,主要的療癒因子是ACDGH…。不同案主各有不同的主要療癒因子。即使某個因子同時在兩個案主中出現,它的重要性也可能有差異。

還有,我覺得一個人的改變,最後的因子是他自己改變,而不是別人改變他。即是說,其他一切因子都只是促成他自己改變的助緣,他自己改變才是決定性的。在輔導中,我體會到一個重要的道理,就是不要想去改變別人,而要讓別人自己去改變。

在這個個案中,案主認為主要的療癒因子是自由的空間,過去的種種生活經驗使他自己背負了很多不是自己的東西,也就是做了一個不知是什麼的自己,在我這裡做輔導,可以讓他很自在的做自己。

就我來說,我覺得主要的療癒因子是給他很大的自由,完全隨順他的步伐前進,既不推他亦不拉他。另外,協助他更深入看清楚自己。還有,我覺得對他的接受也很重要,在輔導中,他可以很自在的做自己。變化就是這樣發生的。

對於輔導中的療癒,雖然我已有一些體會,但由於當中存在著太多微妙複雜的互動變化,因此我目前只能了解一些有助療癒的因子,而未能找到明確的「療癒定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定律?

(本文經案主過目。)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