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追尋心靈成長的人表達「敬意」

我愈來愈體驗到,輔導能否收到效果,主要不在於知識與技巧,而在於輔導關係。作為輔導者,最重要的是為對方提供一種真誠、同理和接受的輔導關係,如果沒有這種關係,以為憑著某種知識與技巧就能夠幫助對方,實在是自欺欺人。

真誠是我的態度,同理是我的能力,不論對方是誰,基本上都不會影響我這兩種態度和能力。然而,接受這種態度卻不是我單方面的事,我能否接受對方,也要視乎對方是怎麼樣的人而定。

我一旦承諾為對方做輔導,這意味著我能夠接受對方。在接受當中,尊重是最根本的東西。由於我能夠尊重對方,即是有尊重作底子,因此我的關懷是一種不干預的關懷,我的喜歡是一種不黏附的喜歡。我想,這種很難描述的微妙態度,正是對方覺得在輔導當中感到舒服的主要原因。

最近,我發覺自己在輔導關係中似乎加入另一些元素,這是來自我對我的輔導對象的感覺,當中混合著敬佩、欣賞、感動、欣喜……等成分,我還未能找到一個很貼切的字眼來表達我的感覺,或者暫時就用「敬意」一詞。

當我見到一直很重視面子及戴上層層面具的人,能夠放下身段,坦白承認自己感到自卑,我怎能不敬佩和欣喜?當我見到一次又一次被過去心習拉扯的人,仍不斷在痛苦掙扎中努力成長,我怎能不感動和敬佩?當我見到已經把自己折磨得非常疲累的人,仍不斷嘗試為自己的心靈尋找出路,我怎能不敬佩和欣賞?當我見到一直迴避和害怕自己的人,開始朝做回真實的自己邁進,我怎能不欣賞和佩服?……

我也是一個在痛苦中成長的人,但我不能好像見到我的輔導對象一樣見到自己,即是我不能有一種親自見到自己的感覺,不過通過推論,在給予他們「敬意」之時,也許亦要給自己送上一份「敬意」。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