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輔導取向及方法的反思 作為一個心靈及人生教育的「補習老師」,我時常反思自己的輔導取向與方法。 一、輔導關係是有效輔導的先決條件 我完全認同今天幾乎已成為輔導鐵律的一個觀點:輔導效果以輔導關係為先決條件。即是說,輔導要能收到效果,輔導者與受助者必須建立一種適當的關係。參考卡爾•羅哲斯的說法,就是輔導者能以真誠、接受和同理的態度對待受助者,而受助者又感覺得到。換句話說,輔導者能為受助者提供一種可信賴的關係,讓受助者在關係中得到療癒與成長。 就此而言,受助者可以初步自行判斷對方是否適合為自己做輔導,即是看看自己是否信任對方,是否願意告訴對方自己的事情。如果總覺得跟對方有點隔膜,有不少事情都不願意告訴對方,那麼對方大概就不適合了。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是一個較容易得到別人信任的人,許多人第一次跟我面談,不一會就能切入較深入的個人問題,我聽過不少類似的話:「我有生以來,從未試過如此坦白說出自己的事情。」為何別人較容易就對我產生信任呢?這個問題,其實我一直都未能說清楚,只能大略地說,也許我亦具備真誠、接受和同理這些特質吧。 然而,我認為建立適當的輔導關係,只是收到輔導效果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即是說,要收到輔導效果,這種關係是不可缺少的,但只有這種關係還不足夠,輔導者仍需要以這種關係為基礎作出引導。有些人看了卡爾•羅哲斯的某些觀點,以為單憑建立這種關係就足夠,無需給予受助者任何指引,即所謂「非指導性治療」,我覺得這是一種誤解。「非指導」不是「沒有引導」,「非指導」的意思是不著重於給予「應然指令」,而並非不給受助者引導方向,以及協助他向前邁進。據我的經驗,不論個別輔導或小組輔導,若全無引導,是難以收到輔導效果的。 二、覺察問題所在是不能略過的一步 關於引導,我認為包含兩個重點,第一是引導受助者覺察自己的心靈問題。精神病者、情緒病者或有心靈困擾的人前來求助,他們的心靈通常總有某些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求助者往往只在心靈上感到很困擾或痛苦,即是感覺到某些身心症狀或困難,但對於自己的心靈問題多沒有很清楚了解,幫助他覺察(包括接受)自己的心靈問題,是心靈輔導很重要的一步。 當然,輔導者首先要了解受助者的心靈問題,才能幫助他覺察。然而,要清楚了解一個人的心靈問題,往往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這不僅因為心靈問題非常細微複雜,而且求助者本身的心靈問題也時常會妨礙他自己和別人去了解他。 然而,即使不容易了解,也必須了解。一個身體出了問題的人,醫生總需要知道他的身體有什麼問題,才能給他治療。同樣,一個心靈出了問題的人,輔導者也需要知道他的心靈有什麼問題,才能給他輔導。可是,在心靈輔導的領域,我覺得要求對心靈問題了解的精確度,似乎還不足夠,也就是說,有些輔導者可能在不太清楚了解受助者有什麼心靈問題的情況下,就以為可以為對方做有效的輔導,我想這正是有些輔導沒有多大效用的原因之一。我認為從事心靈輔導的人,在要求精確方面,必須有較高的自我期許。 就我的經驗來說,我對於正式為他做輔導的人,首階段我會把重點放在了解他的心靈問題上。雖然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的能力已相當不錯,但在了解的過程中有時也會遇到瓶頸。這多不是對方不信任我,而是他壓抑了自己的心靈問題而不自知,這時我會坦白告訴對方,希望共同尋求突破。 就算我已經清楚了解受助者的心靈問題,在幫助他覺察時也可能會遇上困難,因為對不少人來說要承認自己有問題是不容易的,這時唯有慢慢進行。我認為心靈要得到真正的療癒與成長,求助者覺察自己的心靈問題是不可略過的一步,其實單憑覺察(包括接受)就已經有療癒作用。 三、製定相應的心藥 要清楚了解求助者的心靈問題並不容易,但比這更難的是為他製定相應的心藥,這是我在第二階段輔導中主要做的事。由於每個求助者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求助者的心靈問題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相應於他的心靈問題的心藥也是獨一無二的。我認為求助者的心靈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原因多是未找到相應的心藥。 要找到相應的心藥,沒有固定公式可循,這要視乎輔導者的「整體能力」,當中包括洞察、想像、創造、學養及人生體驗等等因素。我覺得輔導者涉獵多一些有關心靈及人生的領域,比如哲學、宗教、新時代思想,而不限於心理輔導或治療的理論與方法,更有助於找到相應的心藥。當然,輔導者有更多正面和負面的心靈體驗,也是很有用的。還有,相應的心藥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第二階段輔導的進行,也需要不斷調整。 如果在輔導的首階段,輔導者已成功引導受助者覺察自己的心靈問題,第二階段的重點就是引導受助者體驗有關的心藥。這種引導通常並不困難,只要讓受助者見到心藥與他的心靈問題的關係,大多數受助者都願意嘗試。其實輔導者在製定相應的心藥時,就要同時顧及受助者會否接受,這也是考慮相應的要項。「相應」二字是整個輔導是否有效的關鍵。 由於心藥是否相應,最終要由受助者的體驗來決定,因此輔導者必須虛心聆聽和客觀觀察,即使自以為找到相應的心藥,也不可堅執。我不介意受助者說我的方法對他沒有幫助,反而我鼓勵他直接說出來,不可藏在心裡。這種方法沒有用,我會考慮其他方法。只要我和對方仍處於輔導關係中,我就會鍥而不捨一直尋找,直至找到為止,我懷著的信念是:現在找不到相應的心藥,只表示我還沒有找到,而不是沒有。 四、在心靈輔導的路上繼續走 大多數需要尋求輔導的人,其心靈問題多屬人格性的,而非單屬情境性的。即是說,問題大多並非單由外在的事情或境況而起,而往往包含求助者本身的心靈或人格因素在內,並且以這類因素為主。要解決有關的心靈問題,就必須轉化心靈或人格,而這正是人世間不容易的事。 輔導者在輔導關係上給受助者進行引導,必須結合受助者內在的成長力量,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如果沒有內在的成長力量,不管外在如何引導,也是沒有用的。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股成長的力量,即使病得很重的精神病者或情緒病者,我從他們身上也可以真切地感覺到這股力量,這真是人的生命的奇妙之處,而這股力量才是求助者的心靈得以療癒和成長的主要動力。輔導者與受助者建立適當的輔導關係,就有助於受助者內心那股力量萌發出來。 不論個別輔導或小組輔導,不論精神病者、情緒病者或有心靈困擾的人,只要我承諾正式為他做輔導,我都會用心盡力去做。正因如此,不是任何人我都答應為他做輔導的。然而,輔導有時礙於某些原因而不得不終止,我難免會感到可惜,但沒有遺憾。如果我沒有用心做好有關輔導,我會有遺憾的感覺,但已盡力做好,就沒有遺憾,不過覺得還有可做的事,即我還可以幫助對方而未能幫助,我就會感到可惜。 我這一生的人生功課是學習心靈的療癒與成長,在這條路上,我覺得還有很多東西等待我去學習和體驗。心靈輔導的領域,既不簡單,亦不容易。 2016年11月21日
附:據上文所述,從輔導者方面來說,輔導產生效用的原因: (一)能夠與受助者建立適當的輔導關係; 至於輔導沒有產生多大效用的原因,就是把「能夠」兩個字改為「未能」,即是: (一)未能與受助者建立適當的輔導關係;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