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思考人生的年齡 許多人遇到人生的重大事故,比如至親離世、身患重病、學業失敗、工作不如意、失戀或離婚等等,就會開始思考人生,追問人生的意義,想到做人究竟為什麼,從而反省自己,慢慢踏上心靈成長之路。 然而,如果沒有遇到上述逆境,親人仍然健在,身體並無重病,學業和工作總算順利,也沒有失戀或離婚,那麼我們會否靜下來反思一下生存的意義呢?會否認為這是不值得想的問題?甚至把「思考人生」當作一句笑話? 最近,我嘗試拿著印有「免費贈閱、心靈、人生、情緒、健康」的紙牌,當街送書,我發覺取書者都是較年長的人,女性大約四、五十歲,男性大約五、六十歲,怎樣解釋這個現象呢? 是否現在的社會文化都屬於向外奔馳型的文化,而非向內省思型的文化,大多數人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心靈多會不停向外追逐和拼搏,而很少會停下來向內反思人生?向外奔馳與向內省思這兩種型態是否要取得平衡呢? 可是,人生不會完美,人活得久了,自然會有較多體驗,因而較有可能思考一下人生。據我的觀察,在這方面,女性比男性似乎早起步十年。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