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禪人人都適合修嗎? 我有一個屬抑鬱傾向的個案,他修習慈心禪。 慈心禪是佛教的一種修持方法,重點是先觀想一個或一些對象,對象可以是自己或其他人,然後在心中默念和體會一些句子,並把慈心散發出去。 我最喜歡的是古巴利文《慈經》的禪修誦句: 願我遠離苦惱,願我平安快樂。 這位個案在出現抑鬱情緒之前,經歷了幾件不愉快的事。在其中一件事中,他受到一位年長同事批評,批評的語氣頗重。我覺得他當時是感到很委屈和不開心的,但卻被他一向認同的「聞過則喜」等觀念限制,於是把真實的感受壓下去,後來修習慈心禪,就出現心胸絞痛,感到不舒服。 不開心就表達不開心,受委屈就表達受委屈,這是心靈療癒最基本和重要的一步。我們不能略過這一步,很快就用慈心、愛心等觀念把不愉快的情緒蓋過。佛教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當我們正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中,又怎能給與自己或他人快樂呢?給予快樂的心不正是這顆痛苦的心嗎?要求自己這樣做,不是太勉強了嗎?身體是很老實的,它會發出訊號通知你要覺察自己的感受。 當我們處於抑鬱狀態中,最需要做的是抒發被壓抑的情緒,不論是怨恨、哀傷、委屈、憂慮、難過、憤怒等情緒,都通通把它們抒發出來,這就是初步療癒了,而不是修習慈心、愛心,用美好的觀念把負面情緒掩蓋。慈心禪雖好,但不是任何人或任何時候都適合修的,處於痛苦或情緒低落狀態中的人,多不適合修,因為可能會造成更深層的壓抑與傷害。 據我的體會,即使抑鬱很嚴重的人,只要能夠把壓抑的痛苦說出來,以及覺察到情緒背後的信念,加以調整,也是可以逐漸療癒的。待痛苦舒緩之後,修慈心禪就適合了。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