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盪中療癒與成長 我目前帶領的輔導小組,以重組架構起計,即不計它的前身,已進行了五個階段。每個階段有八次聚會,每星期舉行一次。小組重組架構後,除了有我、中心姑娘和組員(精神病者及情緒病者)外,還加入義工。 小組的共同目標是學習心靈的療癒與成長。在我看來,不僅組員需要療癒心靈與成長,義工、姑娘和我也有此需要。我所做的,就是全力帶領小組朝這個目標前進。我付出最多時間和心力的是組員,因為他們每天都要服用精神科藥物,我體會到他們每天都飽受精神或情緒困擾之苦。 我的取向是以羅杰斯人本主義的人際互動為基礎,但我體會到單憑這個取向是不夠的,所以我在這個基礎上,為大家介紹一些我認為有用的理論或觀念,希望藉此提升思想水平,我認為「學」這個部分,尤其是在初期,到底是需要的。 此外,對組員的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討論,我覺得也是需要的。如果只是談較表面的問題,沒碰觸到較深層的部分,我相信對心靈療癒與成長的幫助不會很大。有些人以為只要建立羅杰斯所說的真誠、接受和同理的關係,療癒與成長就自動發生,我認為這是一個誤解,建立這種關係是必要條件,但在這種關係上,還是要深談的。 小組在上述取向下運作,有些人有明顯的進步,有些人沒有多大改變,我體會到每位帶組者都有其特色(也是局限),大概喜歡思想取向的人,在我身上有較大得益。我發覺有些精神病者和情緒病者憑藉不斷提升思想水平,就可以逐漸療癒他們的病,畢竟許多精神病者和情緒病者背後的問題,都是思想或信念問題。 以上所述,是前四個階段的情況,也就是屬於小組的形成期。在這個時期內,成員都在觀察、摸索以及為自己在小組中定位。但踏入第五個階段,即進入了激盪期,小組起了很多變化,前四個階段建立的文化已經逐漸改變,成員開始呈現自我,衝突、對抗以及權力支配等問題相繼浮現,加上小組建立了whatsapp群組,更增加了人際互動的豐富與複雜性。 激盪期又叫風暴期,是小組發展的一個較困難的時期,因為各人的真實我會逐漸浮現,碰撞、磨擦也在所難免。不過,正因為有這些激盪,才有真正的接觸,而真正的接觸才會帶來改變。碰撞或衝突可能會發生在成員與成員之間,也會發生在我與成員之間。由於我是帶組者,因此不滿、批評、對抗集中在我身上是較有可能的。事實上,我和部分成員已經出現心靈碰撞。 在全部五個階段四十次聚會當中,我差不多全都感到愉快,只有第五個階段中的某一次,我帶完組後很不暢快,感到很壓抑和很難受,因為有些問題未能澄清,有些事情難以辯解,還要忍受一些濃得化不開的情緒,回家後我要做了幾件事,這種負面情緒才逐漸消除。 現在小組正處於激盪期的開始,我已感覺到當中問題的複雜,有些我還未想得清楚,對未來也有很多未知數。我不知道小組的激盪期為時多久,但我知道激盪期過後,自然會進入凝聚期,而信任、親切和支持等力量就會加強。經過激盪和磨合的過程,小組所有成員的心靈將會得到療癒與成長。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