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幾種微妙的輔導態度 真誠、接受和同理這三種輔導態度,今天已成為許多輔導者的共識,我也十分認同。不過,在我的輔導經驗中,我發覺有幾種較微妙的輔導態度,跟這三種態度雖然相關,但不盡相同,我覺得也是有用的,試略為一說。 一、臨在 這意味著當我進行輔導時,我非常專注,整個人投入輔導當中,真誠地與對方相遇。借用存在主義思想家卜巴的話說,這時我與對方構成了「我─汝(I-Thou)」的關係,而非「我─它(I-It)」的關係,也就是我把對方視為一個人而不是一件物。此刻,我懷著誠敬之情跟對方交往。 在我與對方的接觸當中,我不評價對方,不試圖改變對方,我只是保持對對方的覺察。正因這樣,我逐漸能夠融入對方的心中,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從而對對方的內心生起較多的直覺或洞見。 當我把直覺或洞見告訴對方時,我需要暫時把先前的「覺察模式」轉換為「思考模式」,即是說,我一旦要給對方進行分析,我就要把對方暫時當作物,即由「我─汝」關係轉變為「我─它」關係。在輔導的過程中,雖然我以「覺察模式」和「我─汝」關係為基本,但「思考模式」和「我─它」關係也不時介入。 曾與我深談的人,很可能都聽過我說類似的話:「我對你有一種感覺(其實是直覺),但我不容易說清楚,不過我會盡量嘗試說一下。」 我以這種臨在的態度進行輔導,我發覺對方會有被尊重和被了解的感覺,從而更能投入輔導之中,而我亦較容易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告訴連對方也可能不知道的訊息。 二、超然 這意味著當我進行輔導時,我非常理性和高度客觀,我好像一面鏡子一樣,映照著對方的思緒,而不會被對方的思緒牽著走。 這並不表示我漠不關心,對於對方的思想和感受,我是了解的,只不過我不會因對方哭我就哭,因對方笑我就笑。我的哭笑仍由我自己作主,我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有一次,我帶領一個輔導小組,有一位組員談及她和丈夫的關係,情況是很惡劣的,她甚至拿菜刀斬丈夫,可是她一邊說一邊笑,而且笑得頗厲害,組內大部分成員也跟著她笑,但我卻感到她的表情和所說的內容不一致,我把我的感覺告訴她,大家才恍然大悟。後來有一位義工說,她當時也有我這種不一致的感覺。 我以這種超然的態度進行輔導,我覺得更能幫助對方。如果我跟對方一樣,只不過多一個對方,只有我有如鏡子般的反應,在不同的對照之下,才能幫助對方覺察到自己的思緒。至於對我個人來說,我覺得具備這種態度的人,更適合做輔導工作,因為不易受工作中的情緒所困擾。 三、好奇 這意味著當我進行輔導時,我對對方的內心世界很感興趣,很想深入了解,一探究竟。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很容易就可以向對方提出一連串問題,一個接一個,層層深入。當我投入發問時,我忘了自己正在做輔導,即是說,我不是為了輔導而問,而是我真的想了解對方和知道真相而問,而對方在我的提問下,也可以澄清自己的想法,以及反思一些可能從沒想過的問題。 只要對方感受到我對他感興趣,他就會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從而也有興趣繼續交談,而我懷著這種好奇心來做輔導,即使談上三、四個鐘頭,也毫不覺悶。 真誠、接受、同理、臨在、超然、好奇這六個元素彼此交織,構成我目前的輔導態度。不過,我不是每次輔導都能夠做得到,有時只是部分元素運作,有時不但某些元素沒有運作,甚至表現得很差,這要視我當時的狀態和情況而定。然而,如果這六個元素能夠一起運作,加上適當的輔導知識,即使只是一次輔導,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