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義的輔導取向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學派創始人卡爾•羅杰斯有一個很重要的洞見,就是見到心靈只能在某種適當的關係中療癒或改變。個別輔導是兩人之間的關係,小組輔導是多人之間的關係,不論個別輔導或小組輔導,照羅杰斯的說法,心靈的療癒或改變都只能在某種關係中發生,如果缺乏這種關係,療癒或改變就難以出現。

這是一種什麼關係?就是輔導者以真誠、接受和同理的態度來對待對方,而對方也感受得到;換言之,這就是一種以真誠、接受和同理建立的關係。羅杰斯的這個洞見,已被許多不同的心理治療學派吸納。我在個別輔導和小組輔導中,也以這種取向作為輔導的基本取向。

昨天我和一位雲水網站的讀者見面,他是一位中年男士,正面臨與太太離婚的危機,情緒低落,試過連續幾天躲在房裡,且有自殺念頭。我和他談了四小時,大部分時間我都只在聆聽,間或回應一下,有幾個片刻,他眼泛淚光,我問他有何感觸,他說很少有人這樣聆聽他說話。

在整個過程中,我給他說的話實在不多,只包括幫助他澄清自己真正的意願──希望與太太復合,告訴他跟太太溝通的幾個要點,以及讓他反思一下自己的人格特質,其餘時間我主要以一種「態度」來為他進行輔導,而他也感覺得到。就在這種關係當中,他開始有點鬆動──打消負面的想法,並嘗試採取一些有助達成他真正意願的行動。

在這種關係中,心靈為何就會開始鬆動或改變呢?羅杰斯說:「如果我能提供某種型態的關係,則另一個人就會在他自身中發現一種能力,從而運用此關係來成長,而個人的發展和變化也會繼之發生。」這就是我一直相信在人的內心潛藏著一股成長的力量。不過,我亦體會到,當我和他的談話結束,也就是他離開了這種關係,他內心的這股成長力量亦容易減退,如何讓他獨自一人時,這股力量仍繼續發揮作用呢?

在輔導工作上,我從沒有接受過正式的學院訓練,我只是早年遇到很大的心靈困擾,為尋求出路,不斷學習和探索了四十年。在所學當中,我覺得人本主義的輔導取向,是很有效用的取向。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