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小組的回顧與反思

我為一個機構帶領一個輔導小組,組員是精神病者或情緒病者。小組每星期聚會一次,每次一個半小時,八次作為一個階段。現已進入第四個階段,即超過半年時間。我想作一個小小的回顧與反思。

在第一個階段中,我主要參考人本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和存在心理學家歐文•亞隆的理論和方法,採用「人際互動」取向,即重視「真誠互動」,著眼於「此時此地」,以及鼓勵「助人自助」,藉著人際互動這個平台,讓組員覺察自己的問題所在,從而調整自己的認知及行為模式,以達致心靈療癒與成長的效果。

卡爾•羅杰斯早期雖然提出「非指導性」的輔導方針,但「非指導」不是「沒有引導」,即並非放任自流或置身事外,而是你不用把自己認為應該如何的見解加到組員身上。若全無引導,只讓組員自由交談,則跟一般社交閒談沒有多大分別,組員不會有特別得益。

在這個階段中,我體會到帶組者本身需要具備「真誠」、「當下」及「助人」的精神力量,才能凝聚整個小組,以及引導小組朝向某個方向發展,否則小組很易流於鬆散。

第一個階段完結,我和機構的兩位姑娘(她們也參加小組)都覺得小組運作算得不錯,可以繼續朝這個方向發展。在第二個階段中,我仍採用「人際互動」取向,並進一步加強「真誠」、「接受」和「同理」這三個人際關係要素的學習和體會。

但到了第二個階段臨近結束,我慢慢感覺到小組只採取「人際互動」取向,大家雖有得益,但是不夠的。即使我間或介紹一些心靈輔導的知識和技巧,以及談及某些組員的問題,但有些組員仍覺得未能滿足他們的期望和達到他們的預期效果。當組員適應了小組後,逐漸有這種感覺和想法,也是人之常情。

踏入第三個階段,我表面看來如常帶組,但此階段對我來說是一個頗為艱苦的時期,因為我要為小組尋找出路。我希望小組真的具有療癒和成長功能,而不是一個徒具形式和虛有其表的輔導小組。

小組依照兩位姑娘的提議,加入義工和減少組員,以便對組員有更多的關顧。至於小組的取向,我仍以「人際互動」為基礎,再加上「思想指導」和「問題處理」這兩個重點。我覺得有些思想是需要向組員介紹的,因為思想或信念的改變,才能真的帶動人格的改變,若單憑人際互動,某些思想是難以獲致的,另外亦需要針對組員的問題來深入探討,這樣才能幫助組員解決或面對他們的心靈問題。

第三個階段結束,效果比先前兩個階段好,組員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不過,小組仍會不斷調整和改進,尤其是「人際互動」、「思想指導」和「問題處理」三者如何作適當結合,即在思想指導和問題探討處理中,如何更能夠發揮人際互動的作用,至少也不會削弱人際互動的效力,仍需要摸索。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