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同理心的體驗 我從中學三年級起,一直到大學畢業,都持續有同學喜歡接近我,以及告訴我他們的心底話。他們告訴我的程度,我覺得總是高於告訴同輩相熟同學的程度。回想此中原因,我認為除了我能夠給他們以當時水平看來較為深刻的見解外,還與我能夠了解他們的內心有關。 我在大學畢業後,有一對長輩夫婦因為第三者的問題,兩人同時分別向我傾訴或訴苦。他們向我訴說的程度之深,好像給我這個人生經驗比他們淺的晚輩,突然增加了不少人生經驗。他們都是知識分子,人生閱歷比我豐富,為何都分別向我訴說呢?除了他們都信任我,以及另一個較易見到的理由,即我經過大學幾年哲學訓練後,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頭腦外,我想還因為我具備另一些人格特質,他們才願意這樣向我訴說。 記得當時女方曾對我說:「我向其他朋友訴苦,每當說到我的不值和表達我的怨憤時,他們都感到憤怒,但我跟你說,你不會有這種情緒反應,所以我更願意向你傾訴。」她這些話,引起我多年來都一直有一個疑問:同理心是指敏銳地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如同親身體驗一樣。我沒有她那種思緒反應,是否意味著我未能做到如同親身體驗一樣呢?但我覺得我能夠了解她的想法和感受,相信她亦覺得我能夠了解,否則她也不會喜歡跟我訴苦。到底是否要有那種思緒反應,才能做到如同親身體驗一樣了解對方呢? 這個問題,我經過很長時間才想通。要做到如同親身體驗一樣了解對方的想法和感受,有關的思緒反應或類似的思緒反應,是需要經歷過的,否則了解只屬概念上的了解,談不上如同親身體驗一樣的了解。不過,這不表示你當時聽了對方訴苦,就要表現出那種思緒反應。如果你當時有這種思緒反應,只表示你還未能好好的處理自己的問題,被對方的話勾起你的思緒。如果你經歷過有關的思緒或類似的思緒,並且處理好了,當聽到對方訴說時,你只會了解,而不會如同對方一樣有那種反應。這就是「同理」,而不是「同情」。 其實,當對方表現出不值和怨憤時,你也感到憤怒,你只不過重複了對方的思緒,對對方是沒有幫助的。只有你不表現對方的思緒反應,而又能夠了解對方,在你不同表現的對照下,才能讓對方反觀自己的思緒,以至看清楚自己更內在的思緒,這樣才能輔導對方。如果你跟對方一起激動,是不能給對方輔導的。 我在整個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經歷過很多心靈上的痛苦。人在心靈痛苦當中,自然會尋求出路,我在不知不覺中,慢慢培養出一種覺察自己的思緒的能力,也就是一種抽離地覺知自己思緒的能力。對於很多心靈上的痛苦,我可說都處理過了,所以遇到別人訴說痛苦時,我大多都能夠了解,但當時卻不會有激動的情緒反應。我體會到:同理心總需要有某些親身體驗為基礎,但有關的問題或類似的問題已經處理好了,當聽到別人訴說時,就只會了解,而不會有如同對方一樣的思緒反應。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