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心理現象:「向壞處想」與「自我破壞」

(前陣子,我在一個輔導小組中向組員介紹了兩種「心理現象」,以下是有關的摘要紀錄,也與大家分享。)

我先介紹第一種心理現象:「向壞處想」。我問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遇到事情時,把事情想得很壞,但後來事情出現了,並不如當初想像得那麼壞,甚至事情是好的。可是,我們轉眼就忘記那些經驗,也未能覺察到自己有「向壞處想」的習慣,以後還是一次又一次不斷重複,即仍然時常處於憂慮當中。

如果我們沒有忘記那些經驗,並覺察到自己有「向壞處想」的思維習慣,當以後遇到很憂慮的事情時,我們就要問自己:這是事實還是想像?是否把想像當作事實?有沒有事實證據?如果沒有證據,我們就要提醒自己,這是自己一種不好的思維習慣,事情多不如自己想像中那麼壞。這不但可以減輕一些憂慮,而且可以慢慢修正自己的思維模式。

我舉了一個實例:有一個患思覺失調的學生,有一次,他的結他老師請他幫忙,一起攜帶一些東西到深圳,他負責攜帶一個行李箱,他答應後非常憂慮,因為恐怕行李箱藏著的是毒品,過關時會被拘捕,但他又不好意思問行李箱內是什麼東西,我了解情況後,我說我相信行李箱沒問題,並告訴他事情完結後,要好好記住這次經驗。

我再介紹第二種心理現象:「自我破壞」。我問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某些事情明明是對自己有益的,但我們的心靈或人格內好像有一些自我摧毀的因子,也就是有一股負面的力量,拖著我們的後腿,使我們不能成長或前進,不知什麼緣故,總會把那些有益的事情搞垮了。

我舉了一個實例:有一位患思覺失調及強迫症的網友約我到柏架山道走走,他一直很渴望和我見面交談,這應是對他有益的事,但在約定時間前幾小時,我收到他的電話留言,他說因失眠而感到不舒服,要取消約會。我沒回覆並關掉手機,只是依約前往等候地點。他陸續發了五次留言,前三次說取消約會,後兩次說怕我收不到留言而正趕來赴約。

其實我是故意不回覆的,因為我覺得他是可以出來的,而我認為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所以用這個方法讓他前來。後來我把我的用意和做法告訴他,他沒有介意,在整個過程中,他感到很舒暢。他原先的表現,就是一種「自我破壞」的心理現象。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