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幫助的求助者 早期我較多以文字給人輔導,退休後才增加面對面的輔導,但文字輔導仍一直保持。在這方面,我可說有相當豐富的經驗,通常總或多或少能給求助者一點幫助,可是最近我很可能遇到一個例外。 他是一名中國大陸的大學生,通過 facebook 的通訊平台向我求助,我們密集交流三個月,彼此留言加起來有千多則,最後我覺得很可能幫不了他,因為他好像並非真的想得到我的幫助。 一開始,我就以真誠、接受和同理的態度與他交流,他很快就感覺到我跟他以往接觸的人有些不同,願意告訴我很多經驗和想法。在交流的過程中,他有一個特色,就是不時提出「該怎麼辦」、「應怎樣做」這類問題,由於我覺得他自己足有能力回答,因此我只是鼓勵他自己思考,而極少直接給他答案。正因如此,我一直都沒有機會中他的「計」。直到後來,我偶爾給他一點建議(答案),但我很快就感覺到他只是聽了,沒有真的理會,更不會付諸實行,我甚至感覺到他並不是真的要我給他答案,而只是想證明我或任何人都不能給他答案,他是一個拒絕幫助的求助者! 我把我的感覺誠實地告訴他,我請問他:「假如你遇到一個拒絕幫助的求助者,你會怎樣跟他溝通呢?」他說這種人應該是不知道如何接受別人的幫助吧。經過曲折的引問,他說出一個拒絕幫助的求助者的心聲:如果能夠消除其內心的罪惡感,就能夠接受別人的幫助,因為向別人求助而不是向自己求助,是一種叛逆、一種錯誤。 三個月後,我告訴他:「我一直以真誠、接受和同理的態度與你相交,而你自己也說感受得到。一般而言,在這種人際關係之中,人會放下自我防衛的盔甲,讓本有的成長力量發揮作用,也就是會逐漸自行改進,至少也會有一點成長,但這種情況好像在你身上沒有見到,原因是什麼呢?」他回答說:「唉...戒嚴心太強了...誰都信不過...老實說,我也懷疑你能否助我成長...」 我發覺跟這類型的人交流,要盡量避免說積極樂觀和正面鼓勵的話,而只說實話,比如說「你要成長並不容易」、「你要轉化心靈、調整人格也很困難」等等,他反而會正視自己的問題。 於三個月來密集交談結束之時,他寫了一則留言:「謝謝,我覺得之前的交流是有用的。」對於這句話,我不太懂得如何解讀。 (後記:他後來仍和我聯絡,我發覺他逐漸有了進步。) •回目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