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從唯識觀點略談迴向

伍棟英
迴向,即功德轉移。一個有情怎能把自己的功德轉移給其他有情呢?
此中的道理是怎樣的?我試談一下個人的想法。 

照我了解唯識學的觀點,一個有情的一切苦樂境況,都是由他的心識
變現出來的,或者說,一切苦樂境況都不能離開他的心識。換言之,
只有他的心識轉變了,他的苦樂境況才會轉變。 

即是說,若你要把自己的功德轉移給其他有情,極其關鍵的一步就是
要轉變其他有情的心識。若其他有情的心識最終沒有轉變,即使你很
想把功德轉移給他們,也未算成功。

這樣看來,在迴向或功德轉移的背後,就必須預設了心識與心識之間
能夠相互感應。即是說,某一心識能夠發出一種「心波」,而其他心
識又能夠接收到,從而轉變了本來的心識狀態。

這就涉及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發出「心波」的心識,需要具備某些條
件,例如積蓄了功德和有意願把功德轉移;二是接收「心波」的心識
,亦需要具備某些條件,例如願意接收。

由此看來,若某一有情沒有功德或者不意願轉移,其實是不能把功德
轉移給其他有情的。又或者某一有情雖然積蓄了功德而且願意轉移,
但如果其他有情不願意接收,功德轉移也難以成功。

我不禁想起阿彌陀佛,他歷劫修行,積蓄了無量功德,而且有深情大
願,很想把功德轉移給眾生,接引一切有情到西方淨土,可是還是有
很多眾生不能前往。我想,問題理應不在彌陀,而在眾生。彌陀的佛
光一直臨照著我們,只是我們沒有以真誠的心接收罷了。

如果我們真的願意接收彌陀的「心波」,則我們的心識狀態就會轉變
〔阿賴耶識的種子會重組〕,於臨終時,我們就能變現出西方淨土。
也就是彌陀把他的功德成功轉移到我們身上。

還有,當有情把他的功德轉移給其他有情時,他本身的功德,不但不
會因此而減少,反而會因為有此善念而增加。不過如果我們只為了增
加自己的功德才這樣做,就不生效了。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