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實現「理想」 |
|
有精神官能症或較嚴重心靈問題的人,他們需要實現虛假理想化的自我,跟心靈較健康的人努力實現理想,表面看來很相似,但實際上卻有本質上的差異。 兩者之所以看來很相似,因為它們都呈現了人類心靈的超越性傾向,也就是想超越本來的狀態以及達成更好的狀態。然而,它們的根本差異卻在於背後的驅動力。 心靈較健康的人努力實現理想,源於心靈本來具備的成長力量,即是心靈本身想發揮本有的正面潛能。這是心靈輔導預設的力量,若沒有這種力量,則心靈輔導根本就不可能。 在追求實現虛假理想化自我的背後,卻有不同的驅動力,它來自心靈必須解決焦慮的急切需要,具備強迫性。它跟前述情況的差異,若以跑步為喻,前者好比自己想跑步,後者好比被惡犬所追而不得不跑,若再以洗手為喻,前者好比是正常的自願洗手,後者好比是強迫症患者不得不洗手。簡言之,前者是自發性的,後者是強迫性的。 由於實現虛假理想化自我具備強迫性,因而往往無視真實自我的局限與實況,對於循序漸進地學習和努力以達成理想也不感興趣,他想攀登高峰,但不想拾級而上,只想一下子就站在頂峰,所以他往往以為自己很快就達成理想,就是那個理想化的自我。也就是說,他受到焦慮和強迫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對真實自我的判斷力。 正因如此,當我們的心靈長期處於焦慮狀態以及到了某一個點時,很容易就不自覺地從真實自我的軌道轉移到虛假理想化自我的軌道上去,從此就踏上心靈發展的歧途。 (2021年3月1日)
|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