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處理:對抗取向 VS 接受取向

對於恐懼、害怕、擔心、緊張……這類焦慮情緒,如果我們加以否認,壓制它們,或者想通過控制來消除它們,那是不會成功的,我們只會更加焦慮。逃避或不去面對它們,也是一種抗拒,結果也只會挽留它們或加劇它們。

我們試圖以對抗取向來處理焦慮情緒,是行不通的,這是我從親身體驗和觀察中得出來的結論。比如我們要對一群人講話並感到緊張,我們想控制自己的緊張,即是叫自己不緊張,但結果反而更加緊張,是不是呢?

當我們感到緊張時,體內的腎上腺素分泌,而我們想控制緊張,也是一種緊張狀態,又會促使腎上腺素分泌,即更加緊張,於是我們又想進一步控制緊張……結果我們一直處於緊張當中。只有我們承認緊張,接受緊張,甚至於一開始講話時就說出自己好緊張,緊張反而會緩和下來。

不過,以接受取向來處理焦慮情緒的做法,對於身處焦慮當中的人來說,總會覺得違反自己想控制一切的意向。至於他們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又很可能時常說:「你要勇敢一些」、「你要堅強一些」……其實,對於我們內心的恐懼、害怕、擔心、緊張……採用對抗的取向,根本就是用錯了方法。

恐懼就恐懼,害怕就害怕,擔心就擔心,緊張就緊張……我們不用否認,不用壓制,不用逃避,就讓它們來吧,全然接受好了。如果我們能夠做得到的話,甚至可以叫自己更加恐懼、更加緊張……這種看似矛盾的做法,其實最能收到緩和焦慮情緒的效果。這樣我們才容易看清楚焦慮情緒背後的真相。

接受取向的奧妙之處,不在於消除那些焦慮情緒,而在於對那些焦慮情緒的存在與否,已經變得無所謂、無關緊要、無足輕重,它們就好像「不在」了。英國著名焦慮症專家Claire Weekes,以接受取向治癒了很多人,她在一次接受訪談中說:「我告訴我的病人,症狀消失不叫治癒,症狀變得不再重要才叫治癒。」

(2020年1月9日)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