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所有人都喜歡自己 |
|
人在長大的過程中,若感到周圍環境沒安全感,就會產生焦慮。為了緩和焦慮,獲得安全感,我們自然會尋找一些生存策略,以應付周圍的人。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提到有三種生存策略:一、討好人;二、對抗人;三、迴避人。 很多人都有討好人的傾向,但不至於病態。我有一個個案,她的情況卻非常嚴重,若以十分尺度來說,普通人得兩、三分,稱得上病態的得五、六分,她可得七、八分甚至八、九分。她要討好一切人,她要所有人都喜歡她,這給她帶來莫大的煩惱。 比如她會透過社交網站經常留意朋友的活動,如果發現朋友有活動而沒有通知她,她就會感到非常不安,懷疑朋友是否不喜歡她,她會不由自主地反覆思維,這樣往往就花去她一兩小時。為了解除不安,她逐漸發展出一個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假想我(包括假想關係):所有人都喜歡我,我跟所有人的人際關係都很好。 於是她從假想我出發,解釋朋友為何不通知她,也就是要設法想出各種理由,告訴自己不是朋友不喜歡她,而是有其他原因,比如說朋友知道她最近很忙,或者那些只是朋友的即興活動,來不及通知她等等。 很多時候,她更忍不住而要打電話或直接問有關朋友,對方通常都不會告訴她不想她參加,而只會說知道她最近很忙,或者那些只是即興活動……這些委婉的言詞,正好支持了她的假想我。 可是,她愈是討好及渴望所有人都喜歡她,她的朋友就愈不重視她,而有活動也不想通知她。於是從假想我出發的解釋、致電或直接向朋友查詢,以及朋友的委婉回應,又不斷重複出現,結果她仍陷入煩惱痛苦之中。 引導她覺察有關真相,雖然未免有點殘忍,甚至有些冒險,因為這個假想我對她來說,也有一定的意義和作用,它是她在人際關係上的救生圈,一下子撤走,她會感到很難受,但不想她再把生命虛耗在這個循環往復當中,虛假的救生圈終歸是要去除的。
|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