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我」:驚濤駭浪中的救生圈 |
|
「你說尋回『真實我』,不再扮演『假想我』,是恢復人格平衡的關鍵。但是,在香港這個人食人的社會,為了防範和應付別人,要不扮演『假想我』,實在是很難的。」 以上是一位情緒病者對我說的話。 情緒病者之所以扮演「假想我」,其實並非如他們所說是為了應付複雜的社會生活,這只是為扮演「假想我」找合理化的理由而已,真正原因是為了解決內心的衝突,以及滿足那些不可能實現的要求,而這是他們通常意識不到的。 人格平衡的人當面對複雜的社會時,有時也需要暫時隱藏「真實我」,並以假面孔示人,這是他們的選擇,無損完整的人格。可是,情緒病者扮演「假想我」,並非出自他們的選擇,而是在強大的潛意識的驅力下,不得不如此,也就是帶強迫性的。正因為情緒病者扮演「假想我」帶強迫性,所以他們的做法都很僵化和盲目,難以變通。 對情緒病者來說,不再扮演「假想我」確是很難的,因為「假想我」就好比驚濤駭浪中的救生圈,自然緊握不放。他們往往需要別人耐心的輔導和分析,才能逐步認清「假想我」並尋回「真實我」。不過,情緒病者跟精神病者比較,仍不至於太脫離「真實我」,只要具備有關知識及決心,有時通過自我洞察,也可以見到自己扮演「假想我」的趨向,從而轉化。
|
|
•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