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真實的自己

「雲水老師,你說我把自己的問題向外面推,好像與己無關,使自己不再感到難受。你說我要好好的接觸『真實我』,但坦白說,很多時候我連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反而『假想我』卻很鮮明。要我學習與真正的自己做朋友,對我來說,似乎很難。」

「你說得對。我是一個外傾擴散思維型的人,而且『轉數』很高,自然很容易就著眼於外界,並帶著批判性的眼光來看別人,而所看到的多是人性的陰暗面。其實這對我沒有好處,因為所吸收的都是負面的東西。你說我要向內看,看清楚真實的自己,以及好好的與『真實我』相處。但怎樣才可以做到呢?」

「我知道自己裡面的炸彈其實仍未拆除,雖然情緒病已爆發過好幾次。坦白說,不想發生也發生了,但我不想再發生。我知道人格失衡這個根源仍然存在,我還未能好好的與『真實我』相處,亦未能接受『真實我』。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我一步一步接觸『真實我』呢?」

「要使自己開心一些,我知道有一點很重要,就是不要那麼小心眼看別人,減少對別人的批評,即是把自己這柄刀磨鈍一些,我就會快樂一些。」

以上是一位情緒病者給我的電話留言。

情緒病者除了扮演「假想我」外,把自己的問題外化,即把問題推到外面去,使它們不再成為自己的問題,也是自我疏離的表現。這意味著情緒病已進入較重的階段,因為情緒病者放棄面對「真實我」的問題,改為逃避。雖然問題被逐出意識之外,但它們仍然潛藏於潛意識之中。當情緒病者把問題投射到別人身上並批評別人時,其實正是批評自己,這正可解釋為何減少對別人的批評就會使自己好過一些。

要尋回真實的自己,是非常困難的事,因為情緒病者當初無法面對「真實我」的問題,才逐漸走上自我疏離之路。然而,這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更使情緒病者慢慢忘失自己真正的感受、想法和意願,以致自己成為自己的陌生人。對情緒病者來說,即使尋回「真實我」很困難,也必須朝這個方向轉變,因為扮演「假想我」以及把問題外化,只會使人格失衡愈來愈嚴重。較好的當然是遇到適當的輔導者,為自己進行心理分析,藉以幫助自己覺察和接受「真實我」。若沒有這個機緣,情緒病者可否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為自己進行心理分析,自己幫助自己覺察和接受自己呢?這正是我目前思考的一個課題。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