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走出情緒病的惡性循環? |
|
心念→情緒→行為→習慣→人格→際遇
偏差的心念引起負面的情緒
很多情緒病者就在上述的循環中不斷打轉,十分苦惱。怎樣才能走出這個情緒病的惡性循環呢? 「純然覺察」和「全然接受」是有效的方法,但這個法門太高了,我們一般人難以完全做到。若能做到,我們就會存在得很舒服和自在,不會有焦慮和抑鬱,也不會有情緒病或精神病。我們通常只能做到某程度的覺察和接受,即:在覺察自己的同時,仍夾雜一些批判和譴責;在接受自己的同時,仍附帶一些不情願。 不過,不要緊的,我們能做多少就多少,只要朝著「純然覺察」和「全然接受」這個理想境界前進,就走對了方向。試想想,若我們對自己的情緒困擾或人格失衡全不覺察,即陷溺其中而不自知,以及全不接受,即不承認自己有問題,要走出那個循環就無從說起了。有某程度的覺察和接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基礎。 有了這個基礎後,還要有改變人格失衡的意願。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成長的力量,這股力量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只是我們沒有讓它發揮作用,或者雖發揮作用但我們沒有留意罷了。當我們愈能接受自己,即是愈能減少對自己的批判或譴責,也就是愈能減少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這股成長的力量就愈容易發揮出來,而我們愈能覺察自己,就愈容易體驗到它的真實存在。 我們的改變其實都是自己在改變,別人的輔導或心理分析只是助緣,即是幫助我們自己改變自己。不要以為兒童期或青少年期才有可塑性,即使到了成年期,也一樣有可塑性,甚至可以有根本的改變,問題在於我們能否覺察和接受自己的人格失衡,並讓那股成長力量發揮作用,使失衡的人格改變而已。
|
|
•目錄• |